站内检索:
  最新公告   更多>>
关于拟对一景生态牧场补助蓝色彩...
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成交公...
滨海新城准入货币安置购房活动商...
土地出让补充公告
绍兴市国土资源局上虞区分局国有...
关于公布2017年度第二批重大...
2017年2-3月bt365体育在...
2017年绍兴市本级后备母牛补...
  新城动态 更多>>
滨海水务公司水质实验室投入使用
滨海新城“安全生产月”活动异彩...
新城开展医疗机构专项检查
省发改委副主任何中伟来新城调研
新城2017年中考成绩再创佳绩
深圳公明商会企业家考察滨海新城
昌海生物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
您的位置: 首页
>> 投资滨海 >> 政策法规
关于建设特色城市的实施意见

信息来源: 滨海新城管委会 日期:2010-12-01 浏览次数: 字号:[ ]
中共绍兴市委  绍兴市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
生态宜居城市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加快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特制定本意见。
 
一、重要意义
1、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是引领绍兴创业创新、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当前,绍兴已进入人均GDP6000—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时期,处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攻坚阶段。新的发展阶段,绍兴既有着难得的重大机遇,又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是顺应发展需求,加快推进绍兴科学发展的重大决策,是立足绍兴实际作出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举措。
2、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是推进绍兴大城市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努力方向。合力共建绍兴大城市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推进绍兴大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对历届党委、政府建设绍兴大城市思路的深化和完善,更加突出绍兴大城市的发展方向、鲜明个性、比较优势,对内可以激发市民对大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大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可以打响大城市品牌,提升大城市形象,提高绍兴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绍兴区域新的竞争优势。
3、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是推动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状况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一些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也进一步凸现,人民群众在改善民生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立足民情、顺应民意,注重产业、文化、生态与城市的融合、联动发展,关注群众最现实、最迫切、最关心的民生领域,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绍兴的生动实践。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兼顾历史、现代、未来,全力推进绍兴中心城市“三大片区、镜湖绿心”融合发展,提升优势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彰显文化底蕴、打造休闲胜地,提升居住品质、优化城市环境,努力建设三次产业特色鲜明、文化休闲优势明显、城市环境宜居宜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生态型大城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解放思想,体现以人为本。坚持实事求是,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将解放思想贯穿于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全过程。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将依靠人、服务人、塑造人落实在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2、坚持统筹发展,体现重点突破。坚持系统谋划、协调各方、统筹兼顾,有序推进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坚持围绕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全面落实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任务。
3、坚持改革创新,体现历史传承。顺应发展潮流,注入现代元素,反映时代特征,推进绍兴创新发展。坚持历史传承性、现实可行性、发展前瞻性的有机统一,延续发展脉络,传承历史文化,让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
4、坚持彰显个性,体现兼容并蓄。立足历史文化、产业特色、城市风貌、人文精神、发展潜力等禀赋,坚持保护、开发、提升并举,切实彰显独具特色的城市个性。坚持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怀和气度,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实施大开放。
(三)目标定位
1、建设特色产业城市,就是以优势产业为主体,以产业集群为形态,以滨海新城为新平台,提升以现代纺织为重点的工业五大优势产业,做大清洁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三大新兴制造业,培育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创意产业等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做优七大农业特色产业,努力以特色产业打造城市品牌,加快把绍兴建设成为产业体系富有特色、集群发展走在前列、产业与城市相得益彰的特色产业城市。
基本目标: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建成现代纺织、机械电子、节能环保、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6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富有绍兴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同类城市和全省前列;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著名品牌、优势骨干企业,成为国际性纺织制造、贸易、研发中心和长三角重要的机械装备先进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黄酒生产交易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精细化工基地。
2、建设文化休闲城市,就是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把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商贸服务、休闲娱乐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丰富旅游内涵,创新旅游业态,推进全城旅游,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旅游,加快把绍兴建设成为以古城文化、人文景观、山水风光为特色,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观光度假于一体,古城、水城、名城交相辉映的文化休闲城市。
基本目标: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打造一批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新建一批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着力提升商贸服务水平,努力成为长三角文化休闲基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走在全国前列,绍兴古城创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形成全城旅游的绍兴模式,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3、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就是遵循环境优先原则,充分发挥联合国人居奖的品牌效应,以提升居住品质、优化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为主线,坚持市区与县域共进,城市和农村互动,建设与管理并举,努力把绍兴建设成为生态良性循环、社会文明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宜居城市。
基本目标:基本形成各类住房协调发展、互为补充、供求平衡的住房供给格局,疏密有致、舒适开敞、安定有序的城乡居住空间,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高效可靠的基础设施体系,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生态环境质量处在全国领先水平,成为国家级生态市和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城市
1、提升五大工业优势产业。按照工业高端化、产业集群化、企业现代化、发展集约化的要求,提升发展五大优势产业。以纤维优结构、面料增品种、印染提质量、服装家纺强品牌为着力点,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现代纺织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以装备成套、机电一体、产品高端为方向,壮大新型纺织机械等优势行业,拓展现代交通装备等新兴领域,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努力形成机械电子产业新优势。巩固提升大气环保装备业,拓展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保设备业,大力发展以LED为重点的节能电光源产业,将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以特色园区为载体,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做强特色医药产业,强化精细化工优势,发展与地区产业配套的石化工业,提高医药化工产业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做强做大黄酒产业,着力发展饮料业,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努力增强食品饮料产业优势。
2、拓展三大新兴产业。按照生产高效、低碳排放、产业集群、做大规模的原则,重点拓展清洁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三大新兴产业领域,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先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做大做强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努力成为新能源生产与应用的绿色城市。加大纺织、化工、建材、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新材料研发力度,努力建设以纺织创新材料为基础的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推动高新技术的研发、引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3、培育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创意产业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积极发展银行业,争取更多金融机构在绍兴设立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和代理机构,规范发展保险、证券和期货业,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基本形成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区域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优化配置物流资源,加快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现代物流仓储,形成多层次、网络化、信息化的物流体系。依托纺织产业、建筑业和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以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动漫影视等为重点的创意产业,着力打造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
4、做优七大农业特色产业。按照依托园区、改良技术、拓展市场和绿色高效的要求,做优茶叶、蔬菜、畜禽、水产(珍珠)、花卉苗木、干鲜果和竹木等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发展传统特色加工业和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和全国著名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基地规模化、产品优质化、经营一体化。大力外拓农业基地,积极发展“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开放农业,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出口农产品效益。推广先进种养殖技术,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和集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
(二)加快建设文化休闲城市
1、打响城市文化品牌。按照“突出重点、注重效益、提升影响”的要求,加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深入挖掘戏曲之乡、书法之乡、黄酒之乡、名人之乡等品牌内涵,统筹整合公祭大禹陵、兰亭书法节、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等节会资源,积极举办具有国际性、全国性影响力的重大活动,切实提升绍兴文化的影响力。开发传统民俗文化,办好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创作一批体现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化精品。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市民素质,使文化名城与文明城市相得益彰。
2、完善文化活动设施。按照“提升品位、优化布局、方便共享”的要求,完善文化活动设施。加快建设绍兴市文化中心、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市综合科技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完善县(市)域中心的现代文化场馆,增强城市文化气息。加强镇(乡、街道)、村(社区)文化中心和“乡村文化公园”、“美丽乡村游”、“社区文化角”等文化休闲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就近、经常”文化休闲的需求。充分发挥已有的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剧院、电影院(城)、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纪念馆、体育馆等重大文化设施,使其成为群众感受现代文化、享受精神生活的重要阵地和展示绍兴文化魅力的窗口。
3、全面推进全城旅游。围绕绍兴的历史文化、古城风貌、水乡风情、特色习俗等,全面推进全城旅游。加强对古城的提升改造和保护工作,依托鲁迅故里、书圣故里、越王城、八字桥、西小路等历史街区,挖掘和整合自然环境、传统建筑、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等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水上旅游和夜间旅游,把绍兴古城创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深化旅游体制改革,策划建设一批更具吸引力、震撼力的旅游综合体,重点做好“水乡风情”、“江南古城”、“休闲度假”文章。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加强宣传策划,强化品牌推介,实施农家乐“推A计划”,做强做大市旅游集团等一批旅游企业。
4、发展商贸休闲服务。按照“布局合理、业态丰富、特色分明、便利舒适”的要求,着力提升现代商贸流通水平。规划建设若干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休闲活动中心,推进现有商贸场所改造升级,改善商贸休闲环境。支持企业资本运作、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培育一批实力强、管理规范的大型商贸企业。鼓励发展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等新型业态,拓展连锁经营范围,提高新型业态比重。推进专业市场提档升级,规范发展娱乐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继续完善社区商贸设施和农村商业网点,提升城乡居民商贸休闲的便利度和舒适度。
(三)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1、完善住房供给。按照“住有所居”的要求,加快完善城乡住房供给体系。以改善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为目标,逐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对象范围,大力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探索推行经济(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房等供给方式,不断完善城镇保障性住房体系。强化农民建房的规划控制和引导,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置换和退出机制,推进农民公寓建设、农民生活用房与生产用房分离和城中村、城郊村、空心村、危旧房改造工作,切实加大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力度。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引导,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支持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2、提高居住品质。运用现代理念和技术,改进住宅的空间布局、设施配套、环境绿化、建筑选材等工作,不断提升居住品质。大力发展智能住宅、绿色生态住宅和低碳节能住宅,加大对住宅设计、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提升住宅建筑的整体品质。有效控制城市建筑高度和密度,合理布局公用绿地、公园广场、停车场等设施,推动旧城“夹心层”改造和商业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城市主干道、临街临河居住区的整治工作,着力建设农村新社区,着力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住宅区物业管理水平,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3、推进大城市建设。坚持合力共建大城市的理念,着力推进各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建设镜湖新区城市基础设施,构筑通畅快捷的城市路网,完善城市快速公交、常规公交系统,加强中心城市片区交通联系,全力推进“三大片区、镜湖绿心”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建设滨海新城。加快建设嘉绍跨江通道、绍诸高速、杭甬客运专线绍兴段、萧甬铁路柯桥城区段高架、绍兴绕城高速、31省道绍大线北延绍兴段、绍兴中心港作业区、绍兴出海码头等重大交通工程,推动绍兴大城市交通由通道型向枢纽型转变。调整优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设施,保证水、电、气等公共产品供给安全,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创新建立切实有效的城市管理维护机制,推进“数字城管”,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动态化和智能化。
4、改善生态环境。深入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切实加强汤浦水库、曹娥江、浦阳江和鉴湖水系的保护开发,加快推进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沿钱塘江滨海景观带和沿曹娥江两岸江滨景观带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林、生态经济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继续推进清水河道工程,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强化固废收集、运输、贮存、处置工作,加强环境质量监测,全面深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推进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着力提升环境整治水平。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市场、技术等多种手段,大力推进节水、节电、节地、节材、节能工作。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市和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等各类生态创建活动,增强全民生态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程度。
 
四、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合力推进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等纳入到“十二五”规划中,并结合实际制定年度推进计划和统计考核评价指标,纳入县(市、区)、市级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加强督促检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2、加大政策支持。整合现有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大对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激励和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大城市、大平台、大产业建设。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降低行业准入门槛,以更灵活的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3、强化人才支撑。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办法,形成有利于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打造一批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培育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更好地发挥各类人才在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中的作用。
4、营造良好氛围。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绍兴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一项战略任务,要动员全市力量共同参与。要切实加强舆论引导,充分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宣传造势活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和推进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
 
中共绍兴市委
绍兴市人民政府
                                    2 0 1 0 年 1 月 2 9 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